首页 资讯 > 正文

【見山是山,見山不是山,為何又到見山是山】(人文識見的三階段體認)(以孝順為例) 天天简讯

2023-06-23 15:54:29 哔哩哔哩


【资料图】

(出自王世宗教授《真理論述——文明歷史的哲學啟示》一書,第六章〈求道之方〉,頁183-4。)  人文識見必經「見山是山」、「見山不是山」、再到「見山是山」三階段的體認方為真確,這也就是經歷初始的認知、然後懷疑否定、終至徹底的肯定,它是「反璞歸真」似的「還原」,確認了問題的本質與限制而獲的心得,它是孔子所謂「再斯可矣」(《論語》〈公冶〉)的重新確定——正如西方智者所謂「再度思考所見最佳」(Second thoughts are the best.)——但絕非是黑格爾所謂的「正反合」論證法則。  培根說:「一個人若由肯定起步,必將淪為懷疑;若他由懷疑入手,則將獲致確定答案 。」此說前半部即是「由見山是山陷入見山不是山」的歷程,後半部則是「由見山不是山進展至見山是山」的過程;然「由懷疑入手」事實上為不可能,因為質疑之前須有所認識,不能虛構疑問而盲目推想 ,故培根此言終究表示治學須經「肯定、懷疑、確定」三階段方能精進,符合前說。  如此,求道絕無捷徑,也不可能僥倖,「瞎貓碰到死老鼠」不是得道,而教條化的信仰或膚淺的認識均非真知,若無長久「心路歷程」的深切體會絕不能領悟真理。  舉實例而言,凡人自小皆被教以孝順的重要,加以親子關係的溫馨,多數人對孝道信奉不疑,以為是天經地義,這是第一階段「見山是山」的觀點;  其後因學思的增長,乃至親子關係的疏離,孝順的主張可以被理解為長者「養兒防老」的動機所致,或是在上位者為鞏固階級體制與維護社會秩序的設計之一,於是孝道的意義令人質疑甚至唾棄,這是第二階段「見山不是山」的觀感;  然繼續深思者將發現儘管提倡孝道可能有上述的便利,而天下也絕非無不是的父母,但親子關係並非友誼,它是天命——故具有神聖性——而非人所可選擇,因此即使父母是「老而不死的賊」,為人子女卻不能不擔負其「事父母幾諫、見志不從又敬不違」的義務,於此可知孝順乃是人的天職 ,這是第三階段「見山是山」的體悟(所謂「養兒方知父母恩」即表示此種心路歷程)。

关键词:

责任编辑:meirong

返回首页
相关新闻
返回顶部